水污染嚴重 凈水器成家庭飲用水“把關人”
未知 2015-02-04 11:19
自來水到底安全不安全?這個問題正因蘭州水污染事件而被公眾關注著。的確,每天早上打開水龍頭用水,是一件再尋常不過的事情,但是這其中卻隱藏著你從來不曾注意到的健康安全隱患,怎能不令人心焦。于是,在一次次水污染危機之下,“水質保衛戰”終于打響了,不少家庭選擇使用凈水器來保證飲用水的安全。然而目前在售凈水器產品種類繁多,價格也從幾千元至上萬元不等,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凈水器呢?

蘭州水污染引發自來水信任危機
2014年4月10日,蘭州市威立雅水務公司出廠水及自流溝水樣中苯含量嚴重超標,引發水污染事件。檢測結果顯示,出水苯含量高達118微克/升,自流溝中苯含量達到了170微克/升,遠超國家標準的10微克/升。
2014年4月14日上午,蘭州市自來水已全面恢復正常供水,意味著這起由水污染催生的公共危機事件暫時告一段落。但是,由它帶來的思考遠未結束。繼今年2月上海崇明曝出陳家鎮水廠取水口揮發性酚超標后,不合理的輸水布局、水源地受到污染、供水管網老化、水質監測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又再一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。水污染危機之下,你還會放心喝自來水嗎?
據此前一家新聞網站的社會調查顯示,68.9%的受訪者表示會喝燒開的自來水,28.7%的受訪者會喝自來水凈化裝置過濾的水,28.1%的受訪者會喝桶裝水,14.8%的受訪者喝瓶裝水,7.8%的受訪者會喝社區的凈化水,2.1%的受訪者會直接飲用自來水。調查中,77.9%的受訪者擔心身邊的自來水安全,其中35.3%的受訪者非常擔心。
凈水器成家庭飲用水把關人
水污染事件頻發,不僅給我國自來水行業敲響了警鐘,也讓消費者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,日常飲用水安全性應該掌握在自己手里。于是,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使用凈水器對自來水進行二度凈化。
市民王女士告訴記者,自己曾先后購買過兩個凈水器,一個是在網上淘來的,價格不過一百多元,體積也較小,但使用前后感覺差別不大。為提高家庭飲用水水質,去年10月,王女士花了近千元在家電賣場中購買了一臺某品牌的凈水器,從此喝上了經由專業設備凈化的飲用水,感覺水質清澈了,口感溫潤,用來喝水、泡茶都不錯。”
凈水器,主要用于濾掉自來水中的氯、毒素、漂浮物(如會致癌的石棉、會讓人發胖的激素)等這些對人體有害的雜質。同時,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泥沙、鐵銹、細菌(大腸桿菌、霍亂菌、痢疾志賀氏菌等),并可以把對人體有害的帶電荷的重金屬離子(鉛、汞、鋅、錳等)轉換成為適合人體吸收的中性礦物質,也可完全去除水中的氯及抑制水中菌類藻類的生長。
選購凈水器要按實際需求
據悉,市面在售凈水器使用的過濾技術以反滲透和超濾為主,前者占30%左右市場份額,而后者占據60%以上。所謂反滲透,是指以壓力差為推動力,從溶液中分離出溶劑的膜分離操作,因其和自然滲透的方向相反,故稱反滲透。根據各種物料的不同滲透壓,就可以使用大于滲透壓的反滲透壓力,達到分離、提取、純化和濃縮的目的。超濾是采用中空纖維過濾新技術,配合三級預處理過濾清除自來水中雜質;超濾微孔小于0.01微米,能徹底濾除水中的細菌、鐵銹、膠體等有害物質,保留水中原有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。
也就是說,反滲透膜過濾出來的水純凈度比超濾膜高,但往往把水中有益人體的礦物質也統統關在了膜外,且出水量少,而超濾膜過濾出來的水雖然達到了我國飲用水標準,也保留了礦物質,但不能去除水中的重金屬。為了解決了市民擔心的口感和重金屬問題,不少企業采取組合工藝,在超濾出來的水管和直飲龍頭之間安裝一個“超濾伴侶”,用活性炭將通過超濾膜的水中的余氯全部吸收掉,還可根據用戶需求在活性炭中加入KDF材料,吸附水中的重金屬。
業內人士認為,選購凈水器要根據所在地區的實際水質情況。以上海為例,重金屬污染水源極為少見,而自來水廠的出廠水質也較為優質,主要問題在于二次污染,即水中含藻類、膠紙、鐵銹等雜志較多,使用超濾膜凈化已經可以達到一般飲用水需求了。
同時也有消費者指出,凈水器雖好,但如何正確使用也是關鍵,否則很有可能花了大價錢仍然沒能喝上優質水。市民張先生原先也在家中安裝了凈水器,但使用一段時候他發現,自己常常想不起來要去更換過濾芯,“每次出水是否都能保證達到一定的標準,這恐怕很難說,如果忘了去更換過濾芯,喝到的水恐怕會更臟。”出于這些方面考慮,張先生最終選擇了桶裝純凈水作為日常飲用水。
“早在90年代,上海就有很多家庭使用龍頭凈水器,但由于缺少后續服務,不久之后就都棄用了。”業內人士建議,選購凈水器同時也要考慮到后續維護的方便性,否則往往會使得其反。
此外,現在很多小區都有自動售水機之類的小區凈水機產品,給小區居民提供干凈廉價的飲用水。然而,有些小區凈水機因為沒有及時清洗及濾芯耗材更換,很容易造成污染,起不到凈水的功效。專家建議消費者最好還是購買安裝品牌家用凈水器,同時做好售后維護及濾芯耗材的更換,保障家庭飲水健康。
|